这好像是个极其危言耸听的话题,毕竟我自己写标题的时候,也不认为AI哪天能够取代人类。 除非是这种形式的取代 但仅从生产能力的角度来说,这件事好像又不是那么确定。在一波又一波AI生成模型的更新之下,人类最引以为傲的“创作能力”,包括绘画、音乐、文字等方面,都受到了不小的冲击。 很难否认我们正在见证新的技术革命。而生成式AI的影响力与应用层面,显然要比之前的VR、AR、区块链等都更加声势浩大,也更与人类的未来息息相关。 听起来我们与电影《Her》中的世界更近了一步:AI能与我们实时对话交流,能使用带有情感的语音,提供各种琐事的帮助,甚至提供情绪价值。(如果科技公司愿意放开限制的话,进行更深入的情感交流倒也不是不可以实现。) 实际上,目前已经有不少用GPT和其他模型“越狱”进行擦边聊天的案例了,微博上一位叫“午夜狂暴哈士奇狗”的用户连载的和GPT恋爱交流的视频最近引发了不小关注。 当然,目前的AI显然还无法完全胜任人类的工作,它们会误解语言中的逻辑,会对部分事实产生幻觉。因为大语言模型不具备自我意识、情感或真正的理解,它们生成的文本是基于统计和模式识别,而不是基于对文本含义的理解。它们所做的只是在根据自身训练时的语料库,不断为句子的后续以概率的形式衔接各种Token而已。 生成式AI要成为科幻电影中那样的全知全能助手,要走的路还很长。但也不要忘记,几年前的 DALL-E 2生成的图片都是各种扭曲的鬼图,而一年前的ChatGPT,连简单的数学题都会算错。 或许是因为人们总是自愿放弃自己在互联网上的隐私,亦或对版权等问题缺乏敏感性,在大量公开的互联网信息作为生成式AI的养料之后,它们的进步的速度比任何人想象的都要快。甚至压力一度来到了显卡商——只要算力更强、显存更高的显卡再多一点,我相信大公司可以把整个互联网都压缩进去喂给AI。 但现在的AI对人类来说仍然算是一个黑盒子。即便是模型的制造者、训练者,对于他们输入进去的内容,AI会给出怎样的回复也无法完全预判。这样不透明的技术对人类社会而言是通往下一个进步的阶梯,还是一枚定时炸弹也很难说。 但说回创作这种事情,人类的创作本质也是一种高级的“混合”。人类根据在世界中所见的东西进行加工创作,前人创作的虚构事物,会成为后人创作的因子。都说AI无法创作它没见过的事物,但人也同样不能。 |